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一)区分心理正常与否的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具有同一性。人的心理行为若与外界失去同一性,不仅难以为人理解,而且自己可能为环境所迫,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心理异常。 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在自身应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种整体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例如,一个人遇到高兴的事,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并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如果一个人对愉快的事件做出痛苦的反应,或者对痛苦的事件做出愉快的反应,那就是异常的心理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显示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乐观、开朗、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悲观、郁闷、内向,说明他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这就要考虑他是否心理异常。 (二)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1、适应能力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这种适应能力不仅包括被动地适应,还包括主动适应,也就是能够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时甚至是急剧的变化,因此,能否对变化着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有人能处变不惊、积极应对,随遇而安,很快适应,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2、耐受力是指一个人对挫折或压力的承受力、抵抗力。不同个体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挫折或压力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不能自制;有人则承受住强烈的情感打击,理智处事。 人的耐受力除了受先天素质如神经系统的类型及活动特点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及认知能力有关。心理耐受力的提高,应是在理性思维与信念的指导下,在顺境与逆境反复交替的锤炼中实现的。 3、控制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例如,人的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都受人的意识的控制和调节。其中,意志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思维敏捷,举止得体,表达流畅,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就说明他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状态。 4、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度量。临床上多以注意水平为客观指标。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某种精神疾病的先兆。当人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专心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就应引起重视。注意力不集中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但要指出,注意的稳定性过分增强,如强迫观念的注意固定则属心理障碍。通过分析个体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水平可以了解人的意识水平状态。 5、社会交往能力个体心理活动的产生和维持,离不开社会交往。如果一个人与他人不相往来、孤独冷漠、自我中心,或毫无选择地泛泛而交,或过分热情、兴奋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具有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无疑有利于个体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