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中心概况新闻中心监测动态矮身材监测科学健身体质与健康运动锻炼专家团队政策法规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四川省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


详细位置示意图




地址:成都市交子北一路88号10楼1026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596617

 

028--85553106

 

 MSN:hezhongtao@msn.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体质监测新闻 >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解读
  2015/12/17  浏览 1732 次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解读之一

 

透过33.9%看变化

 

中国体育报 记者蒋亚明

 

    11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共有4.1亿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0.7亿人。与此同时,“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含儿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


    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尤其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是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壮大的最真实写照。对此,上海体科所研究员刘欣认为,此次调查不但了解了现状,也把握了其中变化的奥秘,其中,深入分析影响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探寻未来全民健身的发展策略。


    刘欣介绍,本次调查针对可能影响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障碍,共设有16个调查项,对比本次调查和2007年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其中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刘欣认为,兴趣对人的活动有重要影响,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很大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关心、参与、坚持,乃至乐在其中,这也是此次调查的重点之一。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体育锻炼没兴趣”的人数比例由2007年的20.3%下降为11.6%,下降8.6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身体很好不用参加”、“体力工作多不用参加”、“身体弱不宜参加”等同比也有所下降(合计下降5.2个百分点),表明人们对于运动健身认同感的提高,虽然目前还未加入运动健身行列,但意识提升是行为转变的前提,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虽然本次调查中因“惰性”而未参与锻炼的比例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但刘欣却从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他认为,这实际表明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没有锻炼实际上是主观能动性上出了问题,而非完全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同样是认识提高的一种表现。认知是行为的基础,这些变化也从一个方面诠释了国民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上升的内在动因。


    闲暇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本次调查中,因工作、家务繁忙而致的“缺少时间”的比例为30.6%,仍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的首要因素,但该比例较2007年的35.0%下降4.4个百分点,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刘欣认为,该比例的下降表明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时间”并不是影响参与体育锻炼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这一时间就被挤出来了,数据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缺乏时间”影响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由41.2%降低至35.5%。


    健身人群的扩大有很多因素,场地设施等“硬”资源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刘欣介绍,在2007年调查的各项障碍中,“缺少场地设施”占比12.1%,位列第三,本次调查同样列第三,表明它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但比例有所下降(下降2.1个百分点),这也间接反映出场地设施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此次调查中“没有人组织”这个选项比例显著上升(由2007年的1.2%上升为3.5%),刘欣认为这值得引起各方关注,因为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运动健身起步阶段亟须得到指导和帮助;二是宣传发动、知识传播、技术指导、效果评估、团队激励等这些对人们锻炼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对科学健身具有重要支撑的“软”资源还不足。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解读之二

 

健身项目趋向丰富多彩

 

中国体育报 记者 蒋亚明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6至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体育游戏、长跑和篮球;而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百分比分别为:54.6%和12.4%。


    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20岁以上人群,每10岁为一组,在“健步走”项目上的参与人数各组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在跑步、球类活动上则呈递减的趋势;在“广场舞”上则呈现正态分布,50至59岁的参与人群最多。新的数据与2007年相比,采用“健身走”和“广场舞”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增加幅度最大,分别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


    在11月16日的公报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所长张良表示,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方法由原来过多集中在健步走、跑步上逐渐转向广场舞和各种球类活动等。这种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项目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基本健身项目依然相对集中的趋势。


    现代社会中体育健身项目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是人云亦云还是只选最适合自己的?在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张艺宏看来,在丰富多彩的健身项目中,我们没必要纠结于“练什么合适”、“是走步好还是跑步好”、“是练有氧好还是练无氧好”这样的矛盾之中,只要遵循安全、有效、长期坚持、全面锻炼的基本原则,多考虑和计划,就能使自己的健身更加合理和科学。


    张艺宏说,在选择适宜健身方法时,为了使锻炼“行之有效”,首先,要考虑健身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因为每个人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康状况都不一样,所以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周边场地选择最适合的,切忌“急功近利”和“好强贪多”,提倡从简单做起,从身边做起,要确保安全和健康。其次,项目的选择要适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锻炼的项目最好是自己有兴趣,也有一定基础的,这样才能找到运动的乐趣,达到锻炼的效果,也有利于长期坚持。此外,健身方法还要能够比较容易做到,一定不要好高骛远;尤其是对于刚准备进行健身或健身初期的人,就地、就近进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走步、跑步、登高、打乒乓球这些运动以及健身路径上的锻炼,很容易做到又有很好的效果。


    除了这些,健身必须能长期坚持,与懒得运动怕伤身害体相比,偶尔运动伤害会更大,尤其是偶尔的剧烈运动无异于身体的“暴饮暴食”。健身效果主要是锻炼痕迹不断积累的结果,这是运动后留在健身者机体上的良性刺激。若健身时间间隔过长,在锻炼痕迹消失后又进行锻炼,每一次锻炼都等于从头开始,现在提倡每周锻炼3至5次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张艺宏说,健身方法也要注意全面性,许多人都习惯于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并一直坚持下去。但事实上,任何一项运动都不可能全面提高你的各种机能、各种身体素质。我们可以多找几个运动项目,多找几种方法来锻炼,使身体的机能、素质和各个部位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经常变换运动项目和方法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同时你会发现更多喜爱的运动和方法,享受不同运动带来的乐趣。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解读之三

 

城乡健身差距呈缩小趋势

 

本报记者蒋亚明

 

    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的体育生活和体质健康状况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农民的体育健身观念、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0岁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城镇居民为19.5%,乡村居民为10.4%。与2007年相比,城镇增加了48.0%,乡村增加了154.0%,乡村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的增长幅度高于城镇。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副研究员王欢认为,与城镇相比,农民的健身人数增加的速度加快,因而城乡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王欢介绍,根据此次调查,不同性别、年龄、地域农民的健身参与度有明显差异:男性农民的参与比例高于女性,但是近8年来,女性提高的幅度大于男性;在20至69岁人群中,年轻人参加体育健身的比例最高,而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状况最低,农村老年人的健身意识和水平需要大力加强。


    王欢说,从中国不同地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看,东部地区的参与状况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2007年到2014年,各地区的农民健身参与率都有提高,东部和中部农民提高的幅度高于西部。


    王欢介绍,根据调查数据,从2007年到2014年,农民对健身项目的选择基本没变,仍以走、跑为主要项目。健身场地仍以自家庭院、广场场院、街道公路旁为主要场所,这些年来也没有太大变化。而在健身活动中,接受过健身指导的比例2014年是50%,比2007年增加了15%,但是接受专业人士指导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由此看来,农民健身项目单一、缺少专业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的健身效果。


    尽管近十多年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全国8亿农民仍有6亿农民不参加体育健身,阻碍他们参加健身的原因是什么?王欢表示,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没兴趣”。此外,农村认为“体力活动多,没必要参加”的比例远高于城镇。而在回答“你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时,农村主要需求是“有时间”、“有人组织”和“有场地”,并且对有人组织、有场地的需求程度超过城镇。


    王欢认为,总体而言,这些年来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增加了,城乡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这些变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体育环境改善等有关系。不过,调查结果也提示农民的健身行为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体育健身的质量水平、倡导积极健康的新农民生活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各级部门(不仅是体育部门)、企业、社团的共同配合,为进一步改善农民的体育健身环境、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丰富健身项目、提高健身方法的科学性而共同努力。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解读之四

 

体育消费快速增长

 

中国体育报记者蒋亚明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926元。与2007年相比,体育消费人数比例增长67.7%,人均消费水平增长5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副研究员张彦峰认为,2007年尤其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体育消费总额和体育消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体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热点。同时,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张彦峰说,此次调查显示,在体育消费人群中,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3.9%,购买体育器材、体育书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8.8%、9.7%,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体育消费。他认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产品兼具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二是有些小型体育器材价格相对低廉,个人支付得起。它们所占空间又不大,经济实用。


    在本次调查中,体育健身类参与型体育消费在各项消费比例中占8.6%,明显低于实物型体育消费,而略高于观赏型体育消费6.6%。张彦峰说,参与型体育消费主要指人们购买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各种体育服务的消费行为,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场租用、聘请教练、健康咨询等。他认为,就目前而言.这类体育消费额比例处于中间偏低水平。而制约我国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原因主要有: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体育消费扩大;体育企业服务产品水平低下,闲暇时间不足抑制了居民体育消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较低,适合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相对不足等。


    在各类体育消费人群中,购买体育比赛门票的人数比例此次调查的数据仅为6.6%,在各类体育消费人数中属于最低的水平。张彦峰认为,虽然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比例最低,但已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他说,观赏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通过购买各种入场券和体育门票来观看、欣赏体育比赛和表演等消费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自1994年以来,我国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四大职业联赛的现场观众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大众的体育观念,如今大众观看奥运以及其他重大体育比赛已不再只是关注我国运动员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为个人的一种休闲娱乐或精神陶冶的活动。他认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体育交流日益扩大,各种各样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特别是大型国际洲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不断举办,极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体育意识及欣赏水平,未来我国观赏型体育消费群体必定会日趋壮大。


    张彦峰认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征,我们应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和体育赛事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消费,改变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比例过高、运动健身和体育赛事观赏消费相对比例较低的现象,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全民健身活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整体融为一体。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专家表示,30-39岁——

 

不是不锻炼 只是有苦衷

 

中国体育报 记者 蒋亚明

 

 

30多岁的你,经常参加锻炼吗?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除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外,30-39岁年龄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是最低的,仅为12.4%——

 

    与很多人关注青少年体质、锻炼的情况相比,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体质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往往容易被大众有意或无意间忽视。


    11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41.7%,仅次于20-29岁人群,如果说这还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数据的话,那么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有些不太正常,这部分人仅为12.4%,在20岁以上人群中,除了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外,是最低的。


    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应该说是目前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具备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又具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阅历,这部分群体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以及个人健康,对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他们为什么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江崇民介绍,对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连续4次的全国性调查过程中,无论是1万人的抽样样本还是今年13万人的抽样样本,分析调查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趋势都是一样的,而从数据的结果来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也只是在10-12%之间。


    江崇民认为,这个年龄段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来的数据有些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说,现代社会进步突飞猛进,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承受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和工作强度,这使他们很难实现定时、定距地去进行锻炼(每周进行3次半小时以上的锻炼)。但虽然不能经常锻炼,但这部分人的体育锻炼意识并不弱,“实际上,我们的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低,调查数据显示,很多人偶尔都会拿出部分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江崇民介绍,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年轻人经常会每周或者每月进行一次、两次的体育锻炼,从数据分析和调查的角度看,这里面大部分人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还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今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缺乏时间”影响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已由41.2%降低至35.5%,但对于30-39岁年龄段的这部分人来说,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家庭任务和负担、较繁重的工作压力,这些导致“缺少时间”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在上海体科所研究员刘欣看来,时间并不是完全充分的理由。刘欣说,今年调查数据中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缺乏时间”影响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由41.2%降低至35.5%。,这已经显示,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时间”并不是参与体育锻炼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每一个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时间不会“长”出来,但可以“挤”出来,只要合理安排,特别是当人们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使之成为生活中的“第五元素”之后,时间——这一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还是可以被“创造”的。


    而除了时间,江崇民也强调了这部分人群的特性因素。他说,30-39岁年龄段这部分人群对锻炼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往往需要一定条件的场地,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无法去进行需要具备相应条件的锻炼项目。


    江崇民介绍,很多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基本上都是走路之类的、对场地要求并不高的项目,而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与他们完全不同,在此次调查中,对场地提出要求,需要诸如羽毛球、网球、轮滑场地的很多都是30-39岁年龄段的人。

 

 

[返回上一页]
 

备案序号:蜀ICP备12032253号   体育学院实习生联盟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联盟网
咨询电话:028-85596617 /028-85553106-208  Email:hezhongtao@21cn.com   MSN:hezhongtao@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