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69岁人群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束
华奥星空讯 国家体育总局8月5日在国家体育总局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公布2013年20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宣传司副司长温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田野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并接受了记者的提问。 为及时了解我国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的变化趋势,为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国家体育总局于2013年5月至7月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甘肃省等10省(区、市),对20-69岁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委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调研组,负责抽测工作的技术规划和实施。抽样调查经历工作筹备、入户调查、现场集中体质测试、数据汇总,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六个阶段。在此次工作中,10省市共有1000余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科研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了工作。在工作中,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积极配合,组建调研队伍,科学认真实施抽样;各环节工作按质量控制标准要求严格执行。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在10个省(区、市)30个城市的243个街道(乡镇),获取有效样本43,629例,有效数据1,636,063个。 调查显示,10省市城乡居民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达32.7%,高于以往类似调查结果4.5个百分点。表明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大多数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是为增加体力活动、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减肥等,而认为没必要进行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仅为0.1%-0.2%。表明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目的也更加明确。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法丰富多彩,虽然选择走、跑项目的还相对较多,但选择骑自行车、游泳、街舞的健身人数比例较以往有较大幅度上升。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把体育健身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1次及以上的人数,达到了78.1%,其中76.7%的人已经坚持了1年以上,32.1%的人坚持了5年以上。 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上,选择在“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公园”、“ 广场、场院”场所进行健身的人数比例达到61%。表明城乡居民更多的选择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场所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体育健身过程中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人数比例达为8.2%,明显高于以往调查结果,且乡村高于城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0省市城乡居民在体育健身的意识、参与度、方法和健身场所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但与以往的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城乡的差异明显缩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趋同性明显,如,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参加篮球、乒乓球等健身项目;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家庭院走出,到公共健身场所进行健身。 通过本次调查看到,10省市城乡居民身体形态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城乡各年龄组人群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形态指标平均数均有所增长,其中20-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体重平均增长1.92公斤,增长最为明显。身体机能、素质水平基本持平,但有下降趋势。 体育健身对体质的促进影响一直是大家所关注,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经常”、“偶尔”、“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三类人群达到体质综合评价优秀级水平人数比例分别为16.5%、13.4%、7.1%。同时不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不合格率也明显高于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体质水平较高,体育健身是影响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综上可见,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明显提高,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项目更加丰富、选择“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健身、更多的居民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的趋势明显,凸显了我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在“三边”工程建设中的成效,同时随着广大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的增长,逐步从注重建设向引导群众进行科学健身方向发展。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生活化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有效保障。 但还应该看到城镇中青年人群的肥胖上升和因此而导致的相关身体素质的下降现象,“无时间”依然是制约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首要因素,以及城乡居民对于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依然较大等不利因素还继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