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增高”问题存在三大误区 我如果能再高一点就好了!其其这么说。我如果能早知道一些“长高”的学问,我们的孩子就会长得更高了!其其的爸爸这么说。 虽然我们相信身高并不是其其前途的决定因素,但我们如何能打消“再高一点儿”这个可爱的念头。 我们已经一遍又一遍地用公式预测过孩子的身高,我们正忙着给孩子补钙补锌,但关于“身高”这个神奇的生命学问题,还有多少盲区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才能看清。 12月26日首都儿科研究所报告厅里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家长,该所生长发育矮小门诊李辉主任的“怎样让孩子长得更高?”专题讲座开始前一刻钟,就没了座位,不少晚来的家长站着听完了报告。李辉主任结合病例,围绕着“矮身材治疗误区”、“长高三要素”、“影响身高的因素”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详尽的解答。 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的互动环节,家长们就自己孩子的问题面对面地向专家提问,问题最集中的是:“我孩子××岁了,还能再长吗?”“给孩子吃广告里的××药,真有用吗?”报告会结束时家长们仍意犹未尽。 针对矮身材治疗的误区,专家强调:“对矮身材儿童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骨龄闭合,错过孩子的最佳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应到专科医院进行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实例表明,矮身材儿童的治疗中,最显著的误区是: “有苗不愁长”——等待心理 小强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报到当天,住宿、行李一安排停当,小强的父亲就带着小强直奔首都儿科研究所挂了生长发育矮小门诊。 事实上,小强身高不到1.6米,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小强一家很久了,只是大家都存着“二十三蹿一蹿”的侥幸心理,再加上学习的繁重任务,全家人一门心思想着等高考完了就去治,当小强的骨龄已经闭合的检查结论出来时,我们看见了小强脸上一闪而过的失望,特别无助。 民间有“二十三蹿一蹿”的说法,我们或许可以假设这个老道理,能够适用于几百年或者几十年以前,却未必能适用于今天的人类,环境变了,食物变了,体质变了,最大的变化是:今天我们有了更科学的手段,准确地测量骨骼的年龄,用有效的方法干预生长发育。专家提醒:儿童中确实有早发育和晚发育的差别,但应依据科学的骨龄诊断,切莫因侥幸心理延误了治疗时机。 听信增高产品的广告宣传 为了让明明拥有模特般的窈窕身材,明明的妈妈很早就为明明制订了无懈可击的长高计划,除了上舞蹈课,明明早早地就开始吃各种名目的增高食品,这些都是细心的妈妈从花样繁多的广告中精心筛选的。 可是等明明长到18岁的时候,仍就只是1.58米,而此时,明明长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妈妈的一番苦心是明明无法体会的,在明明看来自己并不算矮,或许明明的健康、自信应该让妈妈感到宽慰。 专家指出:目前增高产品广告普遍承诺的年均增高4—6cm,是青春期生长发育的正常值,只要营养均衡、合理运动、睡眠充足,即使不食用这类产品也能长这么多。 基于此,某些增高产品才敢打出“无效退款”的承诺,有的商家承诺“无效退半款”,假如产品的售价高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使退款一半商家仍有赚头。 特别需要声明的是,大多数增高产品确实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效果,但长期服用这类产品会导致骨龄提前闭合,最终仍会给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有的产品拿“生长因子”作噱头,事实是目前还没有“生长因子”投入临床运用;此外,由于“生长激素”容易被胃液破坏,因此也没有口服的“生长激素”面世,注射“生长激素”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使用。 盲目就医延误最好医治时间 YY来自偏远的小城,长期食欲不好,精神不振,肠胃不适,身材矮小,一直以来按脾胃失调来治,效果并不明显。检查后发现,YY患的是典型的甲状腺减少症,有针对性地补充了甲状腺素后,YY变活泼了,个子也长高了。 “看病也是一门学问”。找准了病因,治疗就容易多了,如此简单的道理,再强调一遍似乎也不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