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国民体质监测的“生命线”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系列解读之四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张彦峰 对于任何一项调查研究,质量关都是“生命线”。 国家体育总局在这项涉及全国几十万人口的系统工程中,将“严把质量关”放在首位,遵循着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和程序,特别是将“国家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网络系统”贯穿于监测工作的整个环节,有效地保障了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按照流程分为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测试过程质量控制、测试后质量控制工作、数据汇总阶段质量控制。从管理的层次来看,纵贯4级管理体系现场测试队、地(市)级监测中心、省(区、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此过程中,以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质量控制网络系统、两种表格为依托、三个标准为依据、三次核查为实现途径贯穿于整个质量控制过程。 监测工作是一项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积极稳妥地做好监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搞好监测工作的基础。在行政组织网络上,国家体育总局会同10部委成立了“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本次监测工作,同时成立了由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省(区、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地(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点构成的四级技术工作网络平台,实行分级管理,完成相应的任务。特别是在抽样点的确认上,为保证监测工作的延续性、监测数据的科学对比性,2010年的各地市抽样点,原则上在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建立的抽样点中进行。若个别原乡村抽样点现变为城镇,则受试对象依然视为农民,如有变化须上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方可执行。 测试过程质量控制工作是影响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在测试前准备环节、测试环节加强了实时监控,委托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发了“中国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系统”,加大了监测工作“质量尺度-复测误差率”的复查强度。“系统”主要由国家、省级和现场质量监督员三级共同管理实施,它具有实时性,可随时监控全国31个省(区、市)的进度、测试质量等。为国家、省(区、市)、地市调查队三级之间的沟通、监督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它可以有效监督31个省(区、市)的数据采集时间、数量、误差、复测等状况,了解31个省(区、市)数据年龄段特征样本量分布状况,掌握各抽样地(市)年龄段特征样本量均衡性状况以及各省的监测点数量及其变化。这种测试过程中的科学操作流程、方法,高素质、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加之有效的质量控制网络,为本次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测试后,数据汇总阶段质量控制是指数据汇总上报到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后到建立原始数据库期间质量控制环节,主要进行了数据登录书、复测卡、各类质控表格的接收、验收工作,数据审核,数据录入,电话复核,构建数据库工作。其中,在验收环节,31个省(区、市)“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登录书”总数量、幼儿、成甲、成乙、老年四类问卷数量与“省级样本量分类汇总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质量控制系统”的实际配额要求表做到了基本一致,数量误差控制在3%之内;在数据审核环节,做到了对其全部监测数据登录书进行100%审核。在现场录入环节,采用双录法,“4人单元负责制”,保证了数据录入结果错误率为0.0029‰,小于万分之五的要求,达到了数据录入质量较高的标准。 数据清理环节是原始数据库筛查的最后一个环节,将是整个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不同指标的逻辑关系判断和每个问卷问题的选项逻辑区间判断两类逻辑关系来实现。最终,清理后数据库样本量为231925人,比原始数据库的样本量减少10541个,样本清除率为4.35%。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本次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客观、真实、丰富翔实的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 |